广东:
抓住基础研究“牛鼻子”
啃下原始创新“硬骨头”
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尤其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我们只有不断加强“从0到1”的基础研究,取得更多原始创新成果,才能抢占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。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,广东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,加快补足基础研究短板。2022年,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,反映基础研究能力的主要指标“知识创造”居全国第二位, 有效支撑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实现“六连冠”。
首届南澳科学会议于2月8日在汕头南澳岛启动,重点关注基础研究的发展,吸引了20多名两院院士前来参加。堪称豪华的“院士天团”引发热议,广东也在现场“喊话”院士:欢迎来广东开展更多合作和交流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 陈仙辉:
这种学科交流
就是科学家人才的一种交流
建立一种有效的会议形式
聚集更多的科学家在这个地方
我也觉得可以提升潮汕地区 特别是汕头
提高这边的科学素养和素质
中国科学院院士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 汪卫华:
第三代半导体材料
还有能源材料 还有先进技术材料方面
都是我们实验室的重点
我们也在进行更多的交流
能够有更多的联系与合作
让院士们对广东满怀期待的,并非是只停留在口号上的承诺,而是实打实的强化经费保障。2022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约4200亿元、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.26%,实现将1/3以上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用于基础研究,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。现如今,从国家到地方,给予基础研究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谢心澄: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
这也是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一个主渠道
每年有国家拨款大概300多个亿
主要是支持基础研究
另外还是要关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 国家需求
科研经费,既要拿得到,更要用得好。2022年,广东启动实施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“卓粤”计划,推进实施八项行动,重点聚焦在量子科技、脑科学与类脑、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领域,让基础研究有了更强的需求导向。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,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正在动工建设;在广州琶洲实验室的脑机智能研究中心,已经研发出更智能的脑机AI头环;在集成电路领域方面,广东正奋起直追,力争突破发展瓶颈。
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发展事务署署长 欧阳绘宇:
聚焦量子科学 EDA软件
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
和“卡脖子”问题
汇聚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
建设重大的科研载体平台
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
增加一份力量
十年“卓粤”计划,是广东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决心。一方面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,另外一方面打造足够宽松的科研环境。为科研工作“松绑”“减负”,是近年来广东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的主题。比如,全面推行省基金项目“负面清单+包干制”改革政策,不设“条框”只设“红线”,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大自主权。
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孙蔚旻:
“包干制”实施的话 大大节省了我们在经费编制 预算编制 还有成本核算方面的精力 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我们的精力 去投入到这个科学研究当中 去抓住更深的这种科学问题
自由探索的创新生态下,灵感的“火花”一触即发。在这家合成生物与智能制造实验室里,徐鹏教授团队从酵母的硫代谢里获得启发,结合纳米材料技术、人工光合作用和生物催化,解决一碳化合物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问题。
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副教授 徐鹏:
我们对硫和甲硫氨酸的关系 以及对二氧化碳固定 氮气的固定 能够做出深入的科学研究 从一个小小的科技点 一个创新点 从底层的创新出发 我们希望能够实现更大突破 助力国家的碳中和的一个愿景
徐鹏教授团队中不仅有本土学生,还有不少来自境外的科技人才。2022年,广东新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个,新开展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28个。全省引进培养、集聚全球科技人才累计超6万人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 龚新高:
它在人才培养上面有一些非常特别的措施和方式 这是跟其他中国的大学和院所不太一样的地方 主要是引进国外的一些创新的研究资源 跟国内结合 所以它能在基础研究做出很多特别的事情
只有啃下“从0到1”的硬骨头,才会迎来“从1到100”的井喷式发展。直面挑战,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,力争让更多原始创新成果“产自广东”。
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主任 何佳清:
截至目前 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300项 在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超过2000篇 今后 我们将继续发扬敢闯敢试 务实创新的精神 努力将南科大物理系建设成为世界*的物理学府
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陈延伟: 未来我们将启动散裂中子源的二期工程 我们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也完成了建设 像这种大科学工程 大的这些科研机构以及大学的引入 对未来可持续发展 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